生活

英德有座“贞寿之门”,历经237年风雨仍保存完好

英德有座“贞寿之门”,历经237年风雨仍保存完好


何焕强

 

来源:老何这有料   上传:2019-5-31





粤北的四月,阴雨连绵。2019年4月20日,我们一行10多人分别从惠州、佛山、云浮驱车汇聚到“中国红茶之乡”英德,旨在参观企业,拜访贤达。在座谈交流中,有人告诉我,在离市区不远的古村村,有一座乾隆年间且与当地何家有关的“贞寿之门”牌坊,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仍保存完好。山区农村竟然还有乾隆年间的“贞寿之门”牌坊?我半信半疑,但又想一睹古牌坊真容,便请求安排时间实地探访这座“贞寿之门”。4月21日,在当地乡贤的引领下,我们一行驱车前往离英德市区20多公里的古村村,在拜谒了何氏宗祠之后,我们步行10几分钟,来到了“贞寿之门”。

 

这座“贞寿之门”牌坊坐落于英德市望埠镇古村村乌楼围(村民小组)。是日,一场中雨刚停,古牌坊下长满了杂草的地上湿漉漉的,牌坊旁边有几处残垣断壁,周围的一些破旧农舍似乎已经忘记了这座百年牌坊,在一片凋蔽和杂草丛生环境中,这座高大的清代牌坊显得异常的孤寂和清冷。

 

据当地何姓宗长介绍,这座“贞寿之门”牌坊(当地人称百岁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二月初二,是为旌表本村何士球遗孀袁氏而奉旨建造的。获准建造“贞寿之门”牌坊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耀,何袁氏为何获此殊荣?这得从头说起。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一个叫何仲的人携带父母的骨灰和家眷从福建珠玑巷(一说福建宁化石壁)跋山涉水来到英德赤朱古村开基创业,子孙繁衍生息。何仲的第十世孙何士球娶袁氏为妻,生二子,长曰粤馨,次曰粤宾(字振东)。不久,何士球病故,袁氏年方二十八守寡。袁氏为夫守节,终身不嫁。她独自撑起一个家,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次子何粤宾考取贡生,生八子:何其瀚、何其湛、何其渊、何其江、何其深、何其淮、何其浈、何其浩,均有所作为。后何粤宾返乡置业,家境殷实,人丁兴旺,袁氏五代同堂。袁氏此时逾百岁,享天伦。地方官府向朝廷报告了袁氏之贞节与长寿情况,请予旌表,获得乾隆皇帝恩准,诏旨建“贞寿之门”牌坊。据介绍,袁氏106岁寿终正寝。

 

何袁氏“贞寿之门”牌坊坐北向南,为三间四柱门楼式石牌坊,花岗岩石建造。整座牌坊面阔7.23米,进深2.67米,通高7.35米。石柱方形抹角,柱下有抱鼓石。牌坊正面和背面均阴刻“贞寿之门”和篆书“福禄寿”字样;左右分别阳刻“节辉彤管”和“婺焕瑶池”八个苍劲有力大字;正面额枋刻有双龙戏珠浮雕,两边各有1个身穿朝服“持简抱笏”的人物浮雕(有人说是象征老人的2个儿子),上有8个排列整齐站立作揖的人物浮雕(有人说是象征老人的8个孙子);顶部有花岗岩石阳刻“圣旨”二字;背面额枋刻双凤朝阳和荷花图案浮雕,顶部有花岗岩石阳刻“恩荣”二字。整座牌坊高大气派,庄重典雅,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各种图案浮雕栩栩如生,书法苍劲有力,堪称艺术精品。除了“文革”时期一些“饰物”被毁坏外,主体建筑保存完好。牌坊旁另有两块碑刻,其中一块为《万世流传》,记录了立碑之事:为旌表何士球遗孀袁氏贞节操行、寿过期颐、五代同堂而奉旨建造。落款为:“皇清乾隆五拾壹年岁次丙午孟秋月吉旦具立簿”。1995年12月,该牌坊被列为英德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历了237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十年“文革”的人为浩劫,古村何袁氏“贞寿之门”牌坊至今能保存完好,实属万幸!

 

贞节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产物,通常用来表彰那些死了丈夫或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的符合当时社会道德要求的妇女,表现她们对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对旌表女性而建立的牌坊,除贞节牌坊外,还有一种叫贞寿牌坊,即“贞寿之门”牌坊。“贞寿之门”兴盛于明清两代。在清代,康熙为促进满汉融合,提出了对年过百岁的妇女进行表彰,朝廷常派出官员到各地查访烈女节妇的事迹,予以旌表或载于志书。若妇女的贞节和长寿符合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忠孝节义”,则由皇帝亲自下旨,赐封“升平人瑞”。后乾隆年间又提出凡年过百岁,并综合道德修养等方面参考,可赐“贞寿之门”,用于树立典范,教诲忠孝礼义。在现存的牌坊中,人们常看到的有“贞寿之门”和“升平人瑞”两种。“贞寿之门”牌坊重在贞节和长寿,因此有的“贞寿之门”牌坊就直接镌上“百岁坊”。没有直接刻“百岁坊”的,当地百姓也习惯称之为“百岁坊”。在封建社会,获得批建贞节坊、贞寿坊,对一个家族来说是一种荣耀,对地方政府来说还是一种政绩。

 

今天,我们的国家制度和道德要求与封建社会不能同日而语。封建社会的“贞节牌坊、贞寿牌坊”,与其说是一种荣耀不如说是一副枷锁,它“锁死”了无数妇女的青春,甚至“坑害”了无数妇女的生命!所以,今天“贞节牌坊、贞寿牌坊”已经完全成为历史,成了研究古代妇女遭遇的一种“物证”,成了文物部门保护的对象!

 

在探访古牌坊期间,我还听到了一些有关此“百岁坊”的传说。因时间仓促,我无法查阅《英德县志》和《何氏家谱》,无法对这座“贞寿之门”进行史料“印证”。在离开古村村之后,我的脑海里不停地翻腾几个问题:

 

(1)当地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在“英邑州”(英德)背山村休息,并“封”了三个村,即美村的背村、横石塘的美村、古村村。说是乾隆下江南时得知袁氏“贞寿”之事迹,因感动而下旨旌表何袁氏。乾隆“下江南”时,什么时候到过广东英德?据史料记载,乾隆曾六次“巡视江南”,分别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和四十九年(1784年),每次一般都到江宁(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后四次还到过浙江的海宁。据史,1782年乾隆并没有“下江南”,史书上也没有乾隆六次“下江南”时到过广东、到过英德的记载。是民间穿凿附会,还是笔者孤陋寡闻?

 

(2)牌坊,包括贞节牌坊是不能擅自建立的,清代很时兴批建牌坊,但要求也很严格,凡立牌坊要经过上报、审查、核实,并由皇帝亲自批准。基本程序通常是:先由各地都督巡抚和学政将旌表对象具体事迹汇总,并提出初步意见上报礼部,礼部核实情况无误后,议定旌表的方法,奏请皇帝批准申报文件,最后,由各相关部门实施旌表。在当时通讯不畅的情况下,从上报到核实到皇帝下旨,再到将“圣旨”送达当地政府及被旌表之家族,这恐怕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古村村何袁氏事迹是由哪一级政府上报朝廷的?何时上报?何时批准?圣旨原文记载在哪里?哪一级官员督办?这在当时是关乎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大事,也是家族荣耀之大事,无论是官府还是受旌表之家族,都会将之记录在案在谱。只可惜那块“记事碑”模糊不清、语焉不详。又因来不及查看地方志和当地何氏家谱,这些事情还来不及详解。

 

(3)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建牌坊也是有等级的。清朝的牌坊(包括贞节牌坊)一般有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御赐”,即皇帝下旨,国库出资建造;第二等级为“恩荣”,即皇帝下旨,地方政府出资建造;第三等级为“圣旨”,即地方政府申请,皇帝恩准下旨,家族自筹资金建造;第四等级为“敕建”(赐赠),即地方政府申请,皇帝口头批准,家族自筹资金建造。一般而言,牌坊顶上的“恩荣”、“圣旨”字样,其实就是牌坊的等级。

清朝政府是批建贞节牌坊最多的朝代,据统计有100万人之多。但是,清朝政府批建节烈牌坊(包括节孝、贞寿牌坊)有严格的条件和规制,既不能随建,也不能越制。也就是说,必须严格按“御赐”、“恩荣”、“圣旨”、“敕建”的规制执行。英德古村村何袁氏“贞寿之门”牌坊,既有“恩荣”又有“圣旨”字样(广东其他地区发现的贞寿牌坊也有类似情况),按清代建贞节牌坊的规制,这座牌坊为何“恩荣”、“圣旨”字样同时“上坊”?当时是什么特殊情况?因史料所限,我们还不得而知。

 

(4)古村何袁氏“贞寿之门”牌坊,两旁石柱上刻有“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二立”、“英德县何士球之妻寿妇袁氏立”,及“男贡生振东孙监生其瀚渊江湛深淮浈浩曾孙礼义仁□建”等字样。笔者推测,此类牌坊应为地方政府奉旨而立,或何氏子孙奉旨而立。然而这座牌坊落款是:“英德县何士球之妻寿妇袁氏立”(广东其他地区发现的一些贞寿牌坊也有类似情况落款),从字面上看,是袁氏自己为自己立牌坊。按常理,贞寿牌坊落款应是“为……县……之妻寿妇……氏立”。何袁氏“贞寿之门”牌坊为什么这样落款?仍有待研究。

 

出了英德,虽有些“谜”还未完全解开,但古村村何袁氏“贞寿之门”牌坊已经高高耸立了二百三十多年,其造型之精美,用料之精致,工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却是不争的事实。(2019.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