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专家齐聚三华村考察水仙古庙
古庙所奉人物确定为五代侍御史何昶
世界何氏网 2022-8-26
本站广州讯:2022年8月14日,应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三华村委之邀,花都区文史专家胡力平、徐旺兴,广州庐江书院文化促进会荣誉会长、文史部研究员何伯平,广州庐江书院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文史部研究员、花都区分会秘书长何松星,及三华村主任徐金良、三华村民徐国赢等人,对三华村水仙古庙进行历史文化考察。
三华村位于花都区政府西南两公里处,水仙古庙位于村西南面,是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的一部分,始建年份不详。据碑文记载,该庙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先后于民国八年(1919)、1995年重修,2022年进行一次粉刷、清洗。据考究,其建筑风格,应为“明清模式”,从墙体用料看,始建应为明代。
在对古庙的门楹联、碑文、塑像、神楼、神主牌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并听取及翻阅村民撰写的有关水仙古庙的资料后,大家一致认为,古庙蕴藏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供奉的“神灵”,应为广府珠玑巷何氏先祖何昶侍御史(御史大王殿供奉的神主牌位已清晰),其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仍有待徐、何族人深入探讨。
2022年8月20日,广州庐江书院文化促进会组织文史研究人员,对三华村水仙古庙的传说、所供奉的历史人物进行再次考证和确认。广州庐江书院文化促进会文史部部长何永健带领广州地区文史研究员;花都区分会何德铭会长率常务副会长何校沛、何应芬、何伯泉、何润显、何达暖,秘书长何松星,何文兴、何德炎;花都区历史文化专家胡力平,东莞历史文化研究专家何焕坚,华南理工大学古建筑专家李哲扬博士等一众人员汇集三华村,与当地徐、何宗亲一道,对水仙古庙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进行全面考察。
察牌研史 小心求证
庙宇是供奉神佛或历史名人的处所。庙,从秦代以来将官舍称为寺,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地也称寺,到了唐朝称之为宫,还有叫院、祠。而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民间对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都称之“庙”、“祠”,其功能是供人们祈福纳祥、消灾解厄、祈求平安、教忠教孝,使信众祈求庇佑。
水仙古庙,是根据著名历史人物传说而修建的明清古建筑,其重修古庙碑文载:“我乡之奉祀晋金吾上将军何侍御史也…”。后殿设有御史大王神楼,楼内摆放一尊坐姿塑像,塑像左右各一尊手持兵器站姿侍从护卫,右侧安放一尊神主牌位,牌位阳刻着“晋金吾上将军侍御史宋勅赠侍御史兼廉访节度总督何(讳)昶之神位”之二十八个字样。从牌位字数看,应是明清专业人士根据先贤生前朝廷任职,及殉职后朝廷敕赠官职,用吉数撰写供后人供奉的牌位。
经查阅《中华姓氏通史》、《珠玑巷传说》及百度《何昶》条目:何昶,名楚,又称高祖,生唐光化庚申(900),原籍安徽庐江人,是后唐同光元年(923)进士,随父居河南孟县,被后晋高祖石敬塘所赏识,做了侍御史。何昶为报知遇之恩,极力为石敬塘出谋献策,安邦定国,很受器重。不久帝崩,石重贵继位。重贵帝挑起与契丹的战争,何昶进谏,皇帝不听,何昶便托病辞官。后到了徐州,为后周世宗柴荣重用,封为南海参军。何昶受命持节南下,宣抚南汉帝刘晟。刘晟愿意接受安抚,却不想让岭南人知道他有“朝中之命”,就令边使把何昶安置在雄州(今南雄),便安家在沙水村珠玑巷。后来,雄、韶、英、连等州出现盗贼,且十分猖獗,掳掠居民,夺财害命,刘晟任命何昶为总戎,率领官兵征伐,连战皆捷,粤北一带得到安宁。
湖南郴州寇患严重,何昶再次奉命领兵出征,他带领的兵船由南雄沿浈水南下,准备到韶州后转入武水,北上湖南郴州。但船至韶阳滩时,恰遇龙卷风骤起,波涛翻滚,兵船覆没。何昶与夫人皆被淹死,其遗骸竟能沿浈水逆流三十里,被人收敛葬于雄州巾子山上。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南雄知州李宗义向朝廷上奏获准,追赠何昶为清海军节度使、殿前侍御史,妣戴氏为清海军夫人,赐匾曰:“忠义”。在珠玑巷建起一座何公庙,每年农历二月三日为何昶诞辰日,九月九日为何昶成神日(卒日),奉为乡祀。
神主牌位的文字与何昶的传说是相吻合的。对于修建水仙庙的传说中有些环节与何昶的传说,其描述手法相似,“何昶遗骸逆流三十里”,“木箱逆水回流”;“被人收敛葬于雄州巾子山上”,“徐柏将神位安放府上”;“修建何公庙,奉为乡祀”,“修建水仙古庙,供乡人拜祭”。而共同之处更是有之,“九月初九升神日,九月初九大王诞”,缅怀先贤,勤政为民,为民除害,为民造福;勉励人民崇德向善,以及运用神话般的手法,借助神灵祈求庇佑,以使人们到古庙缅怀先贤,接受洗礼,彰善瘅恶,树之风声,这都是传说中的共同之处。由于是传说,且年代久远,或是其他因素,将先贤的名字传述错了。经研究,并在清扫神位时发现牌位上的阳刻“晋……何(讳)昶之神位”字样,研究人员一致确定,水仙古庙祭祀的神灵就是何昶。
何昶为何受到人们敬重,后人封其为神设庙拜祭呢?在封建社会,人们祈求世间平安、祈福纳祥、族兴业旺,以先贤的高尚情操及德行,对人们进行教忠教孝。而何昶为后周世宗柴荣重用,封为南海(郡)参军,受命持节南下,宣抚南汉帝刘晟,属朝廷派遣大臣到南海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在南雄安居,勤政为民,为民除害,在出征湖南郴州匪患途中殉职,后人封其为神,建庙设坛立牌位供奉,以供人们缅怀先贤,祈求庇佑。
村史民俗 可窥一斑
“柏府秋霜留史笔,蓬壶春水寄仙踪。”古庙门口对联完美诠释了传说且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奥秘”。三华村水仙古庙,是一座根据民间传说,对村民进行教忠教孝,供村民奉祀先贤的活动场所,其中蕴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建筑、绘画、书法、雕刻、文物、传说、庙会、民俗等,具较高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氏族文化、庙宇文化,提供了原始的标本。
古庙建成后,村民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御史大王诞”,举办大型的活动,搭棚演戏,欢庆三日,一直沿袭至今。近年来,村中的敬老活动加入了“孝文化”的内容,以引导和教育村民缅怀先贤,孝敬长辈,继承先贤高尚品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庙会办成教忠教孝,激励人们爱国爱族,树立家国情怀,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三华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村里非常注重对村民进行革命传统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历史上,三华村不少村民“负薪挂角、博学多才”,有的成国之栋梁。清未民初,三华村不少村民共赴国难,视死如归。1911年4月,民国革命先驱徐维扬率部100多人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其中三华村就有 40人;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中,花都籍18名,三华村就有16名。三华村因而被人誉为“英雄村”。1920年,孙中山先生特派张继来到三华村的“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凭吊18位花都勇士,并亲自题匾:“毁家纾难,功在党国”。
东海家声 渊远流长
三华村建水仙古庙祭祀何昶,其中之缘由有待徐何两姓族人深入探讨。但徐何两姓在久远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关联,于史有据。
其一,据《中华姓氏通史》,徐何两姓在南朝刘宋时代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及血缘关系。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曾是古老的何氏郡望——东海郡,徐何两姓已形成名门望族。徐姓代表人物徐广,曾任职祠部郎,东晋秘书郎。徐广学识渊博,品德纯朴。何姓代表人物何承天,其母乃徐家闺秀,徐广姐姐。何承天师从舅父,生性聪慧学识广博,东晋未年先后任辅国府参军、浔阳太守等职,南朝时任尚书左丞,是著名的思想家、天文学家。徐何两姓在东海郡久负盛名。因同为名门望族,徐、何先祖在朝任官甚多,民间来往甚密,联姻也不在少数,故徐氏祠堂的堂联有“东海家声远,南州世泽长”,何氏堂联亦有“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
其二,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富为一世祖。
故水仙古庙传说中,有“何御史大官在世时,与当时徐姓同僚,是挚友”一说。虽是坊间传说,但徐氏先祖、何氏先祖在东海郡时已是名门望族,其人才辈出,家声远播,后裔子孙在朝廷共事也是极有可能的。
三华村水仙古庙“御史大王诞”(庙会),几百年沿袭至今,或许与东海郡望中“徐何缘分”有关。
资料来源:
一、《中华姓氏通史》、《珠玑巷传说与掌故》。
二、根据传说及参阅有关历史资料,以史为证。
三、百度,南雄五代十国人物——何昶。
四、百度,徐氏、何氏“东海郡”名门望族代表人物。
五、对“水仙古庙”内碑文、物件、及庙内外文字考究。
六、村中长老口述。
(广州庐江书院文化促进会文史部供稿。执笔:何松星;图片:何荣隽;审核:徐金良、徐国赢、何国华、何伯平、何永健、何德铭;顾问:胡力平、何孔)
注:本站编辑对标题及些许文字作了删改。